找到相关内容17篇,用时2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戒律的产生及在中国的弘扬

    祠祀,只是削发殊俗而已,遂发扬佛法传统,但因种种因缘,未能成熟,徒劳二十一年。至魏少帝嘉平二年(公元250年)始亲自译出《僧祗戒心》,即摩诃僧祗部之戒本一卷,以作日常课本,更请梵僧十大徒,创立羯摩授戒...律》卷一中说:“舍利弗,我在众中,未有未曾有法。我此众中,最小者得须陀洹。诸佛如来,不以未有漏而为弟子结戒。”此与菩萨戒是不同,菩萨戒是诸佛法尔,三世诸佛一律以菩萨戒而成佛,菩萨戒不是某一尊佛所制,...

    恒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55069771.html
  • 禅悟境界与经教依据

    心中。台宗基此而建立“一念三千”的机理,再于此一境中修习妙观,实为渊源有自,确亦印度佛法传统。  今人若尚轻视台宗,谓是中国佛学,火及南传藏传等,实为妄自菲薄,未经深思熟虑而已。 ...发挥玄义。  今人说法著述则不如是。或于书房中寻章摘句、排比资料,一旦公开论文,后学群相标榜,遂谓“直追隋唐”,乃成一代宗师,完全漠视止观修习,更不明古师“援证量以说法”的传统。  甚或月旦古...

    素闻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14166264.html
  • 以智者大师与印顺导师禅观思想为主轴之比较研究(二)

    却厌弃人间,欲求他方(净土)的修行心态,提醒佛弟子:重新回归佛陀的本怀,深入大乘的心髓。   无论是“无量三昧”的提出,还是“修身为先”与“人间佛教”的两种转向,都是佛法传统的旧说,故印顺导师的禅学...利生善德,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色,就在这缘起空性的智慧。在菩萨三要门中,也以般若行统摄信愿与慈悲,所以无论是法华三昧的信佛功德,念佛相好,还是无量三昧的愍伤众生,广行利生,都以发菩提心为始初,而终于汇归到一...

    性广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20243494.html
  • 沈家桢著:《金刚经》的研究(4)

    得到的,可是顶要紧的是不要中断。   第二个划船方法我想介绍的是:   在大菩萨们的宏愿中,选一个您最欢善(相应)的愿,依照您现在可以做到的逐渐实行。   佛菩萨的宏愿很多,在中国的佛法传统中以普贤...。   一九九三年讲于纽约大觉寺   (三十二)缘   今天我们在庄严寺聚会,依佛法来讲,是因为我们彼此宿世因缘成熟,或者说众缘具足,所以能聚在一处,并非偶然。这个“缘”字在佛法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。...

    沈家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23544334.html
  • 大乘禅波罗蜜“止观法要”之抉择(2)

    佛陀的本怀,深入大乘的心髓。  无论是“无量三昧”的提出,还是“修身为先”与“人间佛教”的两种转向,都是佛法传统的旧说,故印顺导师的禅学思想,正如其在〈平凡的一生〉中之自况,可说是:“新义如旧”。[96...五、大乘修观所缘与次第的抉择  佛法以有情为本,关怀生命的终极问题,因为众生不但常觉受到身心与外境的制约,又时时懔于生存的迷惑,畏惧死亡的可怖。佛陀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是:先认清问题症结,接著才能真正...

    释性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2747485.html
  • 佛法的流变──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再介绍

    或偏重禅定,会有脱离佛法常轨的可能!这是说,人生的各种问题,不论是相对的改善或彻底的解决,惟有从正确的理解问题去解决,不是凭传统信仰、想像,或某些神秘经验所能达成的。佛法解决人生问题是从理解现实的身心...高深与通俗的统一,似乎是入世而又神秘化,终于离“佛法”而显出“大乘佛法”的特色──理想的、形而上的、信仰而又通俗化的佛法。  阿含的中道缘起等于般若空吗?  龙树时代,传统的“佛法”行者,指大乘为非佛...

    释显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73352958.html
  • 巨赞法师“新佛教运动”思想述评

    有些人凭个己研究的一点心得,批评中国从来未有如法如律的佛教,而要据佛法的律制以从新设立的新!”[15]建设以中国佛教为本位的新佛教,既不可故步自封,也不应妄自菲薄,应该正视中国传统佛教的优势...现代中国需要之新,[17]从而为青年新僧指明了对中国佛法传统的应有态度和价值取向。   1937年7月,在《三十年来之中国佛教》一文中,太虚初步看到了自己倡导的佛化运动所产生的现实效应。他注意到,...

    陈永革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53566490.html
上一页12下一页